◆本报记者赵娜
水是一种宝贵资源,水环境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将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讲坛”近日在北京召开,其中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水污染防治”。论坛围绕城市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创新思考、固体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及系统防控技术、钢铁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的思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城市污水处理全力推进,污泥岂能被冷落?
城市污水处理是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我国全力进行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显著。2016年污水处理厂数量达到3976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亿立方米/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晓虎说。
这样的数据,说明城市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是,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却形势严峻,安全处理处置率只有20%。
戴晓虎表示:“污泥年产量超过4000万吨,富集了污水中30%~50%的污染物。‘重水轻泥’导致污泥处理处置未同步跟上,导致全国80%的污泥没有得到安全处置,超过30%以上污水中的污染物重回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污染减排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先进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生物膜、好氧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微藻生物技术等。和其他领域相比,污水处理领域颠覆性创新缺乏。随着对污水处理的要求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创新面临机遇和挑战。
为此,戴晓虎建议,要着眼于污水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流域尺度、全生命周期考虑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是未来研究热点。
强化地下水保护,固废填埋场该怎么办?
治水不能只着眼于河流等地表水的治理,地下水污染也是当今颇受关注的一个环境问题。地下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排污管不完善,污水直接排放到地下;或者管道年久失修,污水渗透到土壤与地下水之中;垃圾填埋场地、工业园区、农田施肥,都成为污染地下水的元凶。
因此,治水不能忽视地下水,不能忽视土壤,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分开治理。
目前,卫生填埋、焚烧是我国采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两种主要方式。其中,填埋占我国固体废物处置总量的70%以上,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防控的七大污染源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席北斗表示:“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垃圾填埋比例高于全国水平,而这些地区地下水一般为主要水源。若填埋场处于地下水埋深比较浅的区域,大量渗滤液一旦污染,将直接进入地下水。”
由于选址、施工、运行不当及防渗层老化等问题,80%以上的填埋场会有不同程度渗漏。“当重金属、有毒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随着地下水迁移转化,会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席北斗说。
因此,实现产业化升级,推动我国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治转变,迫在眉睫。
席北斗建议,从整体性、全过程出发,调查填埋场及污染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查工作,知道受到什么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再采取相应措施。”
在精确识别、快速监测基础上,实行分类优化,提升填埋场地下水监管能力。席北斗说:“我国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等级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3个等级,按照重点治理高风险、严格控制中风险、系统预防低风险的三级防控策略,为填埋场整治、地下水污染阻断与强化修复提供分类、分级指导。”
钢铁行业绿色升级,企业控污何去何从?
有些钢铁城市是从最初的钢铁企业逐渐发展成工业园区,然后又发展成为钢铁城市的。其实,不管是行业还是城市,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曹宏斌表示:“钢铁生产用水量大,每生产1吨钢要耗费3吨水。科技创新是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
由于钢铁生产流程长、用水点多,水质要求各异,排放废水污染程度和特征污染物也不同。
首先,确定污染控制策略。建立“问题识别—内在关系—控制技术—工程示范”的跨供水—节水—水处理—水回用的多尺度系统控污策略。
曹宏斌说:“一家钢铁企业生产废水主要污染物来源是焦化。焦化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要想解决水污染达标问题,就要解决焦化问题。要从工段——工厂——园区多尺度综合控污。”
其次,基于全局最优的综合成本最小化控污,既要综合成本最小化,又要满足行业或地方环保排放标准。
“其实,管理和技术应协力控污。从水专项有关钢铁生产水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来看,‘十一五’时期重点做工段的研究,重点解决焦化废水问题,‘十二五’时期拓展到工厂,‘十三五’时期拓展到园区。”曹宏斌说。
目前,钢铁行业主要生产装置的按需用水技术规范尚未建立,核心技术集成度低,缺乏基于生命周期的综合集成,也缺乏具有示范作用的全链条水污染综合控制的工程示范。曹宏斌说:“‘十三五’时期,将支撑钢铁行业绿色升级,实现行业控污目标,改善京津冀地区和重点流域水质。”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