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这个不等式令人纠结。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量只有全国1/14。干旱!缺水!北方大地遍布对水的期盼。
调南水解北渴,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变成现实。东中线工程全面通水两年“大考”,水质全线达标,生态环境改善,受水区覆盖京津两市及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的33个地级市,受益人口达8700万人。这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
50年论证,12年建设,南水北调有多难?千里江水效益几何?记者探访沿线寻找答案。
一条解渴北方的“生命线”——
南水成“主力”,水质好了,水量足了,用地下水少了
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流出来。北方缺水,也许很多人看不见。
严峻现实不容忽视。地表水在衰减,据统计,华北地区上规模的21条河流,90%已经渐渐消失。地表没水用地下,华北平原每年超采地下水60多亿立方米。长期超采,地面沉降、河流干涸等生态危机接踵而至,发展付出的代价沉重。
“黄淮海水资源难维持可持续发展,调水是必然选择。”水资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
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两年,70多亿立方米长江水带来什么?
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
供水结构在变。两年来,受水区6省市利用南水置换,压采地下水2.78亿立方米。
在北京,南水占到城区日供水量近七成。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说,目前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多用地表水、压采地下水,”全市地下水埋深回升0.53米。
在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都喝上南水,从单一“引滦”变双水源保障,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南水置换地下水,天津地下水位回升17厘米,改变了农业、环境用水“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河南,累计分水22亿立方米,36个县区1600万人受益。去年大旱,缺水的许昌盼来清水,一个周庄水厂保障市区95%的供水,用水高峰时群众不用半夜接水了。
在河北,四条配套输水干渠全部建成通水,石家庄、廊坊、保定、沧州等7个城市1140万人受益。
在山东,东线工程累计调入水量11亿立方米,两条输水干线再加上引黄济青和胶东调水,在齐鲁大地编制出“T”形大水网。未来,南水北调将成为山东最大的战略水源,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供水水质在变。“水碱少了,口感甜了!”北京丰台区星河苑小区居民王冬梅,拿出自家烧水壶现身说法。监测显示,北京自来水硬度由每升380毫克降至120—130毫克。许多地方净水器下岗。河北黑龙港地区,几百万群众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
应急能力在变。2014年大旱,河南平顶山唯一“水缸”白龟山水库见底,盼水、找水,这座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关键时刻,南水北调应急调水,丹江水400里驰援,解了平顶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样大旱,苏鲁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濒临危机。调水解渴,东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让久旱的南四湖再现生机。
面对种种质疑,南水北调两年的实效是最好答案。“没想到供水效益这么好,受益人口这么多!”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表示,设计之初,南水北调是作为补充水源的,而现在,南水北调成为了很多城市的主力水源,“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
一条攻坚克难的“调水线”——
难题交织,“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成为流域治污典范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从论证到建设运行,历时60多年,一系列难题交织,许多都是世界级的,没经验可循,无参照对比,必须一个一个去攻克。
——这是科学民主的决策。
仅规划论证就用了50年!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局局长张国良回忆,从哪调水?调多少水?走什么路线?27位院士、6000人次专家,开了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方案进行比选。一次次观点交锋、头脑碰撞,一次次跋山涉水、实地勘测,反复优化方案,终于将南水北调变成规划蓝图。
——这是世界级难题的考场。
世界第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隧洞穿越黄河,第一次大直径PCCP管道……难题前所未有。建设者们矢志创新,为保大坝强度,混凝土浇筑5年保持一个温度;为保“咽喉”通畅,3公里长的穿黄隧洞测量误差小于50毫米;为治“工程癌症”膨胀土,在泥坑里一实验就是3年……11年建设,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许多技术创新都能应用到其他工程建设中。
——这是“天下第一难”的任务。
40多万移民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不只是简单的数字概念。故土难离,作别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这是怎样一种离别?
移民可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离别故土。干部可敬!他们进千家门,排千家忧,让政策不打折扣,成为移民的“贴心人”。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一人”,一渠清水北上,饱含着他们的默默奉献。
——这是治污攻坚的战场。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会不会成污水北调?”建设之初,这样的质疑不断。
东线南四湖,入湖53条河流,过去几乎全是劣Ⅴ类水。要让鱼虾绝迹的“死湖”变清,被称为“流域治污第一难”。
“先治污后通水”,水质达标成了沿线各地“硬约束”。江苏融节水、治污、生态为一体,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最严格地方性标准,取消行业排放“特权”。中线源头河南南阳“减污加绿”,关停污染企业,取缔养鱼网箱4万多个;陕西将水质达标纳入县区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湖北实行“河长制”,瞄准重点河流一河一策。
重拳减排,铁腕治污。南水北调沿线累计关停企业3500多家,新建污水处理厂350家,新建垃圾处理设施150座。
汩汩清水是最好的见证:东线干线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中线源头水质连续保持Ⅱ类以上。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流域治污的典范。
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节水优先,用水不能任性,绿色转型后劲更足
南水来了,用水不能任性。“先节水、后调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节水优先,在制度层面推进用水方式转变。“不能再与生态争水、与子孙抢水!”节水,正成为沿线各地行动。
北京向机制要水,水龙头越拧越紧。去年实施阶梯水价,对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水价调整到每方160元。“不节水,调再多水都不够用。”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再生水已经占到总用水量的20%,今后还要进一步节水。以水定产,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退出高耗水作物。
天津精打细算水账,把水细分为5种: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11次调整水价,实现差别定价、优水优用。天津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闫学军说,到2015年,非常规水利用率要达到30%。
农业大省河南,南水北调水将占城市供水一半以上。“到2030年全省缺水49.7亿立方米,根本出路还是农业节水,由第一用水大户向第一节水大户转变。”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主任刘正才说。
“南水”带来生态之水。补生态欠账,效益明显。北京向城市河湖补水1.74亿立方米,河湖水质明显改善,接近地表水Ⅲ类;天津生态用水变“应急”为“常态”,水环境有了保障;山东向东平湖、南四湖生态调水2亿立方米,让干渴的湖泊重现生机,保泉补源0.58亿方水,让泉城济南重现百泉齐涌的美丽景观。
“南水”成为转型之水。老工业基地徐州,转变用水方式,倒逼转型,16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产业结构由重变轻;山东调水沿线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但产量却是原来的3.5倍;河南南阳“壮士断腕”换来发展空间,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型产业崛起;“水都”丹江口市借水发展,从传统高耗能产业向旅游、生物等新型产业加快转型,实现量增到质变。“绿色发展后劲更足了、更可持续。”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感受。
南水北调不仅调来水,更诠释了生态文明理念: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沿线各地的自觉行动。经测算,东、中线通水后,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近千亿元。
“南水北调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战略选择,必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支撑。”鄂竟平说。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