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 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代表团抵达英国伦敦,出席了中英双方共同发起并主办的 “2016中英环保产业交流高峰会”。在为期五天的交流中,英国食品、环境与农村事务部、英国气候变化部、英国商务部等机构分别与中方代表团进行了主旨交流。同时,举办了场地污染修复技术和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和固废管理等议题的平行分论坛。来自中方的代表团对英国阿特金斯(Atkins)公司、BIFFA咨询公司、QUIDOS能源咨询公司进行了商务考察。
作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高能环境”)董事长凌锦明受邀出席了高峰论坛,并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凌锦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当前,在国外与国内的土壤污染修复和水体治理方面,技术并没有太大问题。差距在于处理理念会有所不同。以中国为例,国内的技术引进会强调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要用最好的,最先进的。但是英国的相关理念则会认为,应该采用的是最经济可靠的、最适合的技术,而不是最新的技术,他们的理念是务实的。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实际上也不单纯只是引进或是输出的问题,而会综合考虑到技术的适用性、实用性、匹配性。同时我们会考虑与我们自己的特色技术相结合,因此我们的一些技术实际上在国际上也是具有领先地位的。比如我们高能环境的柔性垂直防渗技术,在我们云南驰宏项目应用中突破了国际上的垂直深度,从事该项工作几十年的技术专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还是成功应用于项目的屏障保护,也因此而获得了环保部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我们也有多项技术连续多年被列入国家实用技术目录,成为值得借鉴和推广的行业经验。
在谈起国内一些大城市,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设施的“邻避效应”时,凌锦明表示,居民对焚烧项目的抗拒从人性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问题的形成我认为是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项目本身是安全可靠,没有问题。在此基础上,只需要落实好运营管理的指标,积极向公众主动提供数据,做好科普工作就好。以高能环境为例,我们第三代垃圾焚烧技术倡导蓝色焚烧,以欧盟标准为企业标准,建成后的焚烧场将会积极融入周边社区,加强透明度与安全指标管理,提倡健康的行业发展,积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公众企业。国外在这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因为技术过关,标准过硬,所以国外的焚烧场都建在市区,有的焚烧场还成为当地地标建筑,人们在那里拍摄婚礼,举办活动。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为了利益会有一些企业置行业健康发展与公众利益不顾而降低标准,唯利是图。在我们国家,环保行业的政策依赖性太强了,所以这类问题的规避在不能以道德来审判时,则只能依靠法制解决。
随着我国环保产业扩张加剧,行业不断上演跑马圈地,企业收并购持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底,环保领域并购案例上百起,涉及金额逼近600亿元。同时,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加快,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外部机遇,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尝试迈出海外并购的步伐。通过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弥补自身业务“短板”,快速进入新领域。
对此,凌锦明认为,2015年环保企业出海投资至少有16起。这一数字是2014年的8倍,绝大部分是前往欧美,以资本换技术和产品;仅两例是发生在亚洲,以运营项目为主。包括了环保设备生产、污水污泥处理、土壤修复及固废处理等多个环保领域细分类别。值得一提的是, 2015年所收购的这些运营型海外标的多在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法规制度比较完善,运营获得的财务回报高而稳定。相反新兴国家虽然市场很大,但不确定因素过多导致中企很难对项目风险作出完善的评估,往往只能敬而远之。因此收购当地已经立足的环保运营企业成为了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
代表着技术先进性的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与国内的接轨,有利于企业企业弥补自身业务‘短板’,快速进入新领域;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环保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加剧,企业借海外并购与合作将会加强自身技术储备。以目前我们高能环境为例,在国际市场上,与技术先进的瑞士、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建立了技术合作的机制,并陆续进入实际实施的阶段。
凌锦明还认为这样的世界眼光有利于更好的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内环保行业的整体水平。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海外运营项目并购体量较大,资金压力大;对专业人才需求较大,对企业要求高。尤其是民营企业还是要注意规避国际投资和并购的风险。分清企业自身优势和特点,再选择“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不要盲目跟风。如:需深挖国内市场,需要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则可考虑技术、产品引入式的海外并购和技术转移。如需产品出口,则可考虑控股国外具有相关渠道的企业。并且,在在自身以及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以尝试和布局为主,谨慎实施体量较大的并购和投资动作。
凌锦明还对新华网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环保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等相关政策和机遇的推动下,环保企业“走出去”,成为中国环保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
凌锦明指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迅速缩短我国环保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将对国内环保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国内企业在进行国际并购前,要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科学性论证,认清并购产品是否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在并购前的谈判环节、并购中的审批环节,以及并购后的经营过程所存在风险,以及当地政府监管、NGO组织、工会等的诸多影响因素。
凌锦明还透露,高能环境在海外的投资并购,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些想法会依据具体的技术或是市场需求为依托,截止目前,高能环境技术合作或是合作意向已经涉足瑞士、日本、德国等国家,而投资并购的触角也延伸到了美国、印尼等国家。
上世纪发达国家由于环境状况的恶化、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及政府对环境管制的严格化,环保产业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以英国为例,根据英国政府确立的目标,到2010年和2015年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要分别占到10%和15.4%,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60%,英国环保产业进入技术成熟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对国内环保产业都有什么样的启示?与国际市场接轨后中国公司该采取什么样的市场战略布局?
对此,凌锦明认为,英国等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上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在污染治理技术和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方面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成熟经验。例如,为满足欧盟关于废旧电子和电器设备指令和限制特定有害物质指令的要求,英国重点开发了应用于企业和交通领域的清洁技术;在水及污水处理领域,英国企业在工程设计和建造以及过滤器、管道、控制和遥测设备的生产制造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这些技术都能够为我们提供技术借鉴,甚至是合作的可能。
根据英国等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的历史来看,环保投资占到GDP的3%左右时,环境质量产能发生明显的好转,相比我国目前的环保投资仅为GDP的1.5%,环保投资需求量很大,依此而见,环保市场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也希望中国的环保行业能够抓住时代的机遇,做大做强,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品牌,使之成为世界的旗帜。
英国在污染治理问题上,较早的实行了“谁污染谁付费”制度,即制造污染的企业来付费,由政府选定有资质、有能力的专业环保公司治理污染。这些专业环保公司对污染治理效果负责,并接受政府的监管,从而形成了污染企业、政府、环保企业三者间良好的互动模式。他们成熟的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都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国际间的合作与推广方面,我们可能会更多的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去学习或是借鉴成熟的经验,缩短我们的发展时间;而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公司的经验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目标国家环保项目投资。所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都将是多元化的。也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愿景。
当前“工匠精神”已被各行业提及,引发社会较大关注。尤其在我国正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烈迈进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领军企业,都在通过脚踏实地的经营管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去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并且成长为卓越的百年企业。
凌锦明又是如何理解这种精神,并不断的将此种精神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呢?
凌锦明认为,“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专业和专注的追求极致的态度。把“工匠精神”提上政府的工作报告,这说明中国的企业迎来了培养工匠精神最好的时代。于企业而言就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品牌的基因之中,从企业品牌的顶层设计、运营管理、行为实施等方面都他禀承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理念。以高能环境为例,在成立的20多年里,一直致力于专注环保领域,并将每一个环保工程都雕琢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范例,存厚道心,做良心事,为人类为社会创造持久安全的环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低头耕耘,安心沉潜,所以才能够在过去的历史中被评选为“2014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2015环保事业贡献奖”“2016中国(环保行业)领军品牌”……
据凌锦明介绍,高能环境作国内为上市环保企业,在践行“工匠精神”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高能环境不断吸引环保行业优秀人才,注重海外人才的引进。针对在职一线施工人员、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专业系统培训,并邀请国内外著名行业专家亲临培训现场进行指导,打造一支匠人精英团队,为公司开展各项工作打造坚实后盾;
其次是技术的专注提升。高能环境脱胎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一直以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垃圾处理技术,与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建设战略合作,并逐步施行技术的引进和共同研发。同时,我们成立六大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凭借丰富的技术研发实力和项目实施经验,从而形成360度的环境系统服务。其中,“矿山湿法系统污染防控的垂直屏障系统”和“重金属污染土壤/底泥的稳定化处理技术”分别入选2015年度和2014年度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证实了高能环境拥有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是对项目施工的科学化管理。严格过程控制、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标准化施工管理,遵循“一步一脚印,一项目一丰碑”的项目建设理念,倡导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细节的完美和极致,连续多年实现零事故,工程优良率达95%以上。
作为企业公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也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对此,凌锦明表示,高能环境在环保行业深耕24载,自成立以来,就在致力于经营好企业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服务社会,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实践之中,致力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作为环保企业,高能环境持续关注环卫工人,为贫困的环卫工人送温暖。2010年,高能环境与其他单位联合发起“时传祥环卫工人专项温暖基金”,陆续捐赠善款近百万用于救助北京市环卫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大病医疗和因突发事件或意外灾害造成的生活困难。除此以外,我们给孤儿院捐赠物品;为地震后的雅安捐善款……只要力所能及我们都希望对这个社会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凌锦明还向新华网介绍,尤其是公司上市以后,我们感觉到作一个公众公司,对于这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实际上是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承担更多使命的。高能环境近几年持续关注着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现状,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目前已经相继在四川阿坝松潘县和青海西宁城北区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希望小学落成之后,孩子们有了崭新的校舍和食堂,有了“环保书屋”,有了励志奖学金,更有了精神慰藉——“一月一家书”的精神陪伴和人生引领。同时我们也将会把这个行业一直延续的做下去……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是从孩子开始的,我们想要世界变得更好,就应该让他们受更好的教育。
凌锦明表示,我们不敢说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成绩,只不过是在承受这个时代的恩惠的同时,心存感恩的向社会回馈一点微薄的力量。于我们而言,就是力所能及的做点回报天地的事情。从世界的角度来说,我们能改变的也许不太多,但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让更多的人看到发展经济和关爱世界并不矛盾,这样就已实现我们想要的意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