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牛远飞
为了弄清济南雾霾的成因,济南市环保部门一直在跟踪研究,从2013年以来的研究数据来看,济南市空气质量逐步改善,颗粒物仍然是首要污染物。
去年城区霾天气252天
记者近日从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了解到,2015年济南城区霾天气252天,占监测总天数的69.0%。从监测数据来看,2013年至2015年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至2015年,济南市大气四项主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均逐年下降,二氧化氮浓度2014年、2015年持平,比2013年有所下降。与2013年相比,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15.7%,细颗粒物下降19.4%,二氧化硫下降44.1%,二氧化氮下降10.2%。
当前颗粒物污染已经成为济南大气污染的首要问题。2015年,细颗粒物(PM2.5)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为174天,占47.7%;臭氧(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为93天,占25.5%;可吸入颗粒物(PM10)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为90天,占24.7%。颗粒物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总天数的72.4%。
“纵观2010年以来济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大气环境四项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浓度下降明显,其余三项指标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专家告诉记者。PM10、PM2.5和二氧化氮浓度下降缓慢,主要由于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来源复杂,也体现着城市化推进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城市建设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原因。
污染源清单将动态更新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具体来源,2015年,济南市作为环保部选取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开展了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源清单数据显示,济南细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是工艺过程源、扬尘源和固定燃烧源,具体主要分布在钢铁行业、道路扬尘、民用源。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排放源是扬尘源、工艺过程源和固定燃烧源。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自于固定燃烧源和工艺过程源。清单编制并无止境,今后将动态更新。
从月度分布来看,PM10和PM2.5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为采暖期(当年11月至次年3月)浓度高于非采暖期。从一天的变化来看,“PM家族”浓度总体呈现上午和夜间双峰态势。一天中上午9点左右浓度较高,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晚9点至次日凌晨1点浓度较高,主要受夜间工地施工及渣土运输影响。
和其他城市相比,济南PM10在颗粒物污染中占比较高,说明扬尘污染作用较为明显。从空间范围来说,颗粒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其中,济南市东北部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明显高于全市其他区域。
PM2.5是如何被“逮住”的呢?在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楼顶的平台上,记者见到一间白色的小屋,走进屋内,看到一台似微波炉一般大小的机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台设备就是用来监测PM2.5的仪器,屋顶的采集器将捕捉到的空气通过一根不锈钢管,打到仪器上安装的纸带上,纸带就会留下一个黑点,这些黑点就是空气中的PM2.5。再通过β射线对黑点进行照射,根据射线的衰减程度就能计算出空气中PM2.5的浓度。
治霾打出组合拳
近日,《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当中,到2020年,济南空气质量改善率要比2015年改善20%,PM2.5全年平均浓度也将降低到75微克/立方米。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有很多措施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济南提出深入实施机动车环保监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路权分配改革、公交优先提速、停车管理增效、燃油品质升级、智慧交通等工程,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此外,还要加强餐饮油烟整治,违规露天烧烤也将被全部依法取缔。
东部老工业区搬迁在十三五期间将进入关键时期。据了解,济南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企业搬迁实行“一企一策”,创新搬迁改造组织模式、资金筹措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土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搬迁改造工作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搬迁改造任务,从根本上消除城区主要工业污染源。济南市还将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8%。
治霾还需技术支撑。济南将畅通城市风道,实施“引风吹霾”,改善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整合监测网、监测站等资源,建立气象、环保联动信息平台,完善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