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网站, 今天是 : 
首页 > 新闻信息 > 公示公告 > 公示公告
周生贤部长在全国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2-09-10 访问数:4730次   来源: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2年8月29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通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情况,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上半年环保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半年重点任务作出部署,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全国政府信息公开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入领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6月20日至22日,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围绕“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全面评估过去二十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应对新挑战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三大目标以及四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一个问题,要不要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77国集团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坚持的,但是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反对。第二个问题,要不要明确绿色经济的定义。第三个问题,要不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第四个问题,要不要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升格为世界环境组织。这些问题在《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大会成果文件中都有体现,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要求尊重各国主权、国情及发展阶段,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加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职权及其履行协调任务的能力。同时,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自世界上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约5万名各界代表出席了大会。温家宝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并在大会正式开幕式后第一位发言,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演讲。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高级别圆桌会上做了题为《创新理念务实行动坚持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言。温家宝总理还出席了最不发达国家与里约+20高级别边会和环境保护部主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主题边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期间的讲话,集中表达了我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全面阐述了我国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赞赏。
  可以说,这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第四次历史性飞跃。前三次历史性飞跃,也分别以三次世界性环境会议为标志。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参加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席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并发表演讲,强调我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环发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外环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1994年3月,中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总之,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再到“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对环发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一系列新理念为我国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利于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文明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探索,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基本同步,同时与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进程也基本同步。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首次鲜明地提出并从国家战略上加以明确。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于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主动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创造性地回答怎样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密切相关,追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变革。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认识,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2011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
  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表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各种要素正在快速汇集,各项条件正在日益完备,新的强劲动力正在不断注入。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二、全面把握今年以来环保工作进展和下半年重点任务
  今年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和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年,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已有28个召开了环境保护大会或有关会议,河北、吉林、浙江、广东、甘肃、青海等省以省委或省政府的名义出台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文件。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在部党组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7月1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脱硫脱硝、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十大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环境保护部根据2012年度减排目标,提出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应落实到“六厂(场)一车”(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造纸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畜禽养殖场和机动车),及时指导各省(区、市)和中央企业制定减排计划,分解落实减排任务。积极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经济综合部门在财税、价格、投资和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减排工作的支持力度,争取公安、农业等部门强化机动车和农业源污染减排。
  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2011年度和今年上半年两次总量减排核查核算。核查核算的初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下降态势,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负增长。预计全年4项主要污染物年度减排任务有望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认真落实2012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完成1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正式启动,开展了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撑的情景分析。在交通运输、水电建设、轨道交通、产业园区、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金沙江水电基地分段实现了全流域的规划环评,基本完成沿海各主要港口的规划环评审查,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环评进行两轮修改完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对“两高一资”项目执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满足环保准入条件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加快审批,为稳增长调结构贡献力量。上半年按程序和条件批复项目环评125个,总投资6872亿元,其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建、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41个,总投资3431亿元,占50%。对不符合要求的17个项目暂缓审批、退回报告书或不予批复,涉及总投资897亿元,同比上升1/3。
  三是民生环境问题综合整治成效显现。出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经国务院同意,环境保护部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臭氧(O3)8小时平均浓度等监测指标,出台新标准实施“三步走”的总体方案。饮用水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国务院批复《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将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环境保护部印发《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考核办法及相关细则,首次组织开展2011年度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分配挂钩。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有所突破。对铬渣治理进展缓慢的13个省(区、市)25个项目进行现场督办,加快推进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工作。制定《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全国主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四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国务院批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对长江流域中下游8省(区、市)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全面考核,推进松花江等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实施新安江跨界水环境补偿政策试点工作。《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将于近期报国务院批复实施,严格控制PM2.5、O3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标志着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由主要防治一次污染向既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转变。指导推动北京市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2~2020年)》,从监测、应急、控制燃煤总量、淘汰老旧机动车和拒绝污染企业等方面全面推进首都的大气质量改善。确立了PM2.5防治总体思路,将从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多污染源管理,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控制细颗粒物污染。
  五是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得到全面强化。深化农村“以奖促治”政策措施。联合财政部新增黑龙江、河北、青岛等6省(市)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市,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由2008年的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55亿元。组织开展9省(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落实情况督查,已完成吉林、山西等8省(区)的督查。联合财政部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报送国务院待审议,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是同气候变化同等重要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6月4日,李克强副总理主持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任务分工》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这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有力抓手。
  六是环境执法监督和应急管理继续加强。各地按照“六个一律”和“双否决”的要求,严厉整治重金属采选冶炼、电镀、皮革等重点行业环境污染问题,全面排查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和处置企业,从严监管污染减排重点企业。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76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9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380多个,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769件。组织开展全国湖库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水源地4008个,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问题。通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等措施,一批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今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部直接调度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26起,同比,降幅达55.9%。特别是春节期间,两次派工作组赴广西指导处置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经过近一个月的科学处置,龙江河全线镉含量达到国家地表水标准。
  七是投资保障水平明显加强。环境保护部积极协调财政部、发改委,进一步提升投资保障水平,预计今年环境保护部参与分配的中央环保投资将超过200亿元。其中,农村环保专项55亿元、中央环保专项25亿元、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32亿元、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15亿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50亿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1.8亿元、环保先进技术示范推广专项5亿元,同比增幅最少在20%以上。同时,已分两批安排减排专项资金12.3亿元,用于包括监测PM2.5在内的环境监测、执法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
  八是创先争优活动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应急中心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孟祥民同志被追授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部署,指导完成12个部属单位新成立党组或党委,在125个机关基层党支部中开展分类定级工作,超过99%的党支部分类定级为“好”或“较好”。严格遵照规定程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完成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竞争性选拔等方式,调整补充8名司局级干部、29名机关处级干部。指导5家部属单位开展处级干部竞争性选拔工作,28名干部走上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调训36人(次),安排88名司局级干部自主选学,开通环保部干部选学网,主办培训班14期,培训854人。各地的环保队伍和人才建设也发生了可喜变化。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框架基本建立,防范廉政风险、规范权力运行作用逐步显现。全国环境监察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开始启动。
  我着重强调一下核与辐射安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为核与辐射事业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今年上半年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加强了对核设施、核电厂和辐射安全的监督检查,督导落实安全改进措施,推动经验反馈体系和性能指标体系建设,对在建和拟建核电厂项目实行严格监管与审评,确保建造质量。
  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好于Ⅲ类水质比例为51.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为15.5%,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4.2%,比去年提高3.6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2.1%,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9.1%、2.7%和5.5%。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党的十八大将于下半年召开,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中央把稳增长促和谐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工程项目进展缓慢,近1/3的年度重点减排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部分脱硝电价试点地区政策执行不到位,全国1/5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没有落实。还有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缺乏投入和环境管理,环保承诺不兑现,成了新的污染源。二是公众环境诉求更加强烈。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极易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口。什邡、启东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对我们严格依法依规环评、快速应急妥善应对等能力提出新挑战。三是重金属污染风险继续加大。全国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产能产量还在持续增加,非重点区域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降反升,2011年比2007年上升8%。四是懈怠畏难的思想有所抬头。各项环保工作普遍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难度明显加大、综合协调困难不小,一些同志内生动力不足、开拓创新不够、工作能力不强,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五是工作不落实。再好的政策措施不落实等于零,要抓住影响全局的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尽职履责提高工作水平。六是廉政风险依然严峻,有的地方呈案件高发态势。
  做好下半年工作,环保系统要以贯彻落实环保“两会”精神为主线,用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态度,在主要污染物减排、优先解决民生环境问题、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求突破、显成效,确保年初确定的八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这里,我再提五点具体要求。
  第一,突出重点,狠抓减排。去年减排任务没有完成,氮氧化物不降反升。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形势虽有好转,但是决不能掉以轻心,有几个省氮氧化物增幅较大。下半年,必须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力抓好“六厂(场)一车”减排措施的推进实施,继续完善污染减排的政策机制,确保实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少2%,氨氮减少1.5%,氮氧化物排放零增长,坚决完成年度减排任务。
  污染减排是整个环保工作的重点,在其他业务工作中也要突出重点。稀土行业的整治抓住了科技标准这个牛鼻子,面对稀土行业企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乱象,新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出台,有利于引导和规范整个行业重新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这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辽河流域治理抓住了“摘帽子”这个关键任务,加大投入,加快治理,流域水质正在发生根本性好转,力争“十二五”期末从国家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的行列中退出,转入休养生息的新阶段,造福沿河广大人民群众。
  第二,应对风险,保障民生。我国已进入环境敏感期和矛盾凸显期,环境风险加剧,环境事件高发,公众的环境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近期,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和江苏南通启东达标水排海工程引发群体性事件。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环境保护部立即召开党组会进行研究,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维稳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妥善应对和及时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要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认真总结"什邡和启东事件"的教训,切实梳理近年来审批的建设项目,排查环境风险,积极配合做好社会风险防范。研究推进环评改革的措施,严格依法依规进行环评,坚持信息公开,扩大群众参与,加快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范的具体要求,集中开展环境风险排查。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地方都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切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我着重讲一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革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面临着推动污染持续减排、促进环境质量改善、防范环境风险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繁重任务。加之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交织,由环境问题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多发易发,环评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体制机制亟需完善。 
  环评改革必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必须有利于有效降低环境风险,必须有利于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有利于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依法、科学、公开、廉洁、高效"原则,依法依规严格环评,加大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力度,不断改进环评报告书审批决策体系,不断完善环评各项技术规范,强化环评职能、机构、编制建设,加快推进环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提高环评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环评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动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建设项目环境损益分析,研究建立环境保护成本合理分摊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着重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防范产业发展布局性、结构性和累积性的环境风险。加强规划环评的分类指导,对已开展环评规划中包含的项目实行差别化管理。加大对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环境违法问题严重的企业和地区实行环评限批。 
  二是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推进环评管理民主决策。修订《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细化和规范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创新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和有效性。从2012年9月1日起,各级环保部门受理项目环评时,在本部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在项目环评的受理和审批中,要将建设单位开展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有效性、代表性、真实性以及公众意见采纳情况作为审查重点。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实行环评受理、审批和验收全过程"三公开",即项目受理情况和报告书简本公开,项目审批情况和政府承诺公开,项目环评批复和验收文件公开。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主动配合牵头部门落实好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高环评科学决策水平。健全环评技术方法、标准体系,完善战略和规划环评的技术导则和方法,研究制定重大项目环境风险、人体健康评价指标,修订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和评估队伍建设,为战略和规划环评、"三同时"监管和环评技术评估提供坚强保障。 
  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环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环境风险分级预警与风险化解机制。修订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名录和分级审批目录,下放审批权限,加强对审批过程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其他环保工作也要按照这个思路,把不该管的行政职权放下去,把应该管的事情抓实管好。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后的跟踪管理,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建立国家和地方的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联动机制,开展重大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推进事业单位环评机构脱钩改制,2015年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改制工作要全部完成。强化环评机构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完善环评机构退出机制。 
  第三,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之源,也是环保工作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攻坚克难的源泉。要破除安于现状被动应付的思想,环保如逆水行舟,必须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否则迎接我们的将是失望和指责。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环保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许多领域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没有成功的路径可供参考,前进的道路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脚走出来。要创新工作思路,用创新的精神研究和探索环保工作,抓住事业发展的规律,抓住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努力创新环保的技术方法。比如太原钢铁厂位于市区,通过技术改造,做到了"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上海外高桥第三电厂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低负荷脱硝设备无法正常运行的难题,脱硝效率稳定达到88%以上,比全国燃煤脱硝机组平均效率高出近40个百分点,为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指明了方向。
  这里,我再着重强调一下环保工作思路创新问题,就是要以环保大工程带动环保事业大发展。最近,我先后到湖南、重庆调研,湖南省实施十大环保工程、重庆市实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八大工程",以大工程为抓手和平台,汇集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环保工作。这既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又结合地方实际,既有"十一五"环保工作的成熟做法,又有环保工作思路的开拓创新。通过实施环保大工程,促进大发展,实现新突破,是环境保护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基本经验,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最新实践成果,是调整生产力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跨越式发展的有益尝试。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三个条件: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二是优势产业的崛起,三是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启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改善民生环境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及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八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近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脱硫脱硝、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十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国家确定要实施的环保大工程,为创新和推动环保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精心谋划,集中资金、调集精兵强将,系统实施,确保实效。我相信,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工程,环保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第四,勤谨细实,精益求精。一要"勤",勤学勤思、勤于实践,以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地推进各项工作。二要"谨",面对严峻环保形势和复杂利益格局,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严格执行民主科学决策,既要持身以正,又要谨言慎行。三要"细",细节决定成败,坚持细致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防微杜渐,不管是办文办事还是各项业务工作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四要"实",关键在于落实,要提高抓落实的本领,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第五,比对目标,尽职履责。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对照年度工作任务和时间表,查找自身不足,加快进度,进一步细化任务,确保责任到位、要求到位、考核到位。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重要工作、困难事情要抓在手上、亲力亲为,加强工作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要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十二五"环保规划和各专项规划要求,严格兑现目标责任书。要加强廉政建设,做到环保业务和廉政业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进一步明确环保系统政府信息公开的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近年来,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颁布实施,环保政务信息公开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扎实推进环保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抓基础,信息公开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目录》、《环境保护部信息公开指南》、《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规程》、《环境保护公共事业单位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试行)》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很多地方建立了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制定了环保信息公开内部流程和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的工作要求。 
  (二)抓民生,主动公开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环境保护部通过部政府网站、《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部公报》等媒介,主动公开环保政府信息,其中仅在部政府网站已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2万余条,相关环保信息5万多条。2011年,在部门户网站设置环保专项行动整治铅蓄电池企业信息公开栏,督导各省(区、市)在媒体上公布相关信息,这是首次将一个行业所有企业名单及其环境整治信息向全社会公开,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监督效果。今年,环境保护部修订发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仅在第一时间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布,紧接着就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三)抓热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及时透明。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调查、处理信息的公开,力求全面、及时、准确。安徽怀宁、浙江德清、湖南衡阳血铅超标事件,云南曲靖铬渣非法倾倒事件,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的相关信息,都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有效保障了公众知情权。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环境保护部在政府网站开设福岛核电事故应急专栏,发布权威消息,开展科普宣传,消除公众疑虑,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抓服务,依申请信息公开规范便捷。各级环保部门普遍建立了当面申请、信函申请、网上申请等多种信息公开申请渠道,健全受理、答复等工作机制,为群众申请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条件。在办理依申请信息公开中,各级环保部门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依法依规及时予以答复。截至今年6月底,部机关共受理信息公开申请764件,全部给予及时、有效答复,涉及重要敏感事项、行政复议的事项也大都得到妥善圆满处理。 
  (五)抓创新,信息公开方式更加丰富。各级环保部门普遍在政府网站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建立面向公众开放的"环境数据中心",设立电子信箱。充分利用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载体和渠道,公开权威信息、解读热点事件、宣传环保工作。一些地方还创新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博方式等发布环保信息,实现互动交流。 
  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环境信息公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国务委员马凯同志在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把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作出整体部署。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觉醒,参与社会管理的诉求越来越强,对加大环保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面临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 
  第一,加强环境核查审批信息公开,着力推进信息主动公开。加强环境审核审批信息公开,是环境保护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领域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的重要举措。现在涉及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呈上升态势,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维权意识日益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主动公开还不够。要进一步审核现有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梳理权力事项,规范审批程序,推进审批过程和结果公开。以环评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重点行业和上市环保核查、固体废物进口、环保模范城、生态示范创建等事项为重点,推进信息主动公开。
  第二,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群众利益无小事,环境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近年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加强环境信息公开,有利于疏解群众疑虑情绪,有利于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有利于凝聚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做好环保工作。要全面落实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时准确发布监测信息。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位开展监测,对外发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并公开信息。完善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按新标准要求发布监测数据。要及时向社会发布各类环境质量信息,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重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等信息公开。公布污染企业监督性监测信息,发布违法排污企业名单,公开重点行业环境整治信息。 
  第三,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处置情况。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污染累积的破坏性释放。及时公布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要把信息发布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加强督促指导和通报力度,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公开透明度。 
  第四,加强依申请公开工作,切实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依申请公开工作是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难点,遇到的突出问题比较多。要不断完善依申请公开工作措施,在受理、办理、答复各个环节,既严格依法,又讲究方式方法。完善受理渠道和方式,通过行政服务大厅窗口、网上依申请受理系统、邮政邮寄等多种途径受理申请,为群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典型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办理依申请公开事项中的突出问题和热点信息。探索环保信息公开申请与环境问题信访矛盾化解的协调机制,研究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的基础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境信息公开能力。能力建设是事业推进的基本保障。要推进电子政务、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环境领域的研发应用,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推进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分类做好工作人员培训,深化对全国环保系统信息公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 
  同志们,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强烈的事业心、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
 
 
 
 
 
 
主办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Shando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Ltd
电话: 0531-8587002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贞元街1277号鲁坤天鸿创谷中心A1座1-1号楼
信息产业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号:鲁ICP备19047602号 鲁公网安备 32032202000001号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